春季蛋鸡的饲养管理
春季气候由冷变暖,日照逐渐延长,是鸡产蛋最旺盛的季节。这时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限度地满足蛋鸡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需要,所以此季节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 搞好环境控制,加强卫生防疫,减少疫病发生
1、做好消毒工作
春季来临,对环境卫生要进行一次****的清洁,净化。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消毒、对禽舍两次消毒。消毒时可用0.03% 过氧乙酸或百毒杀或季安盐类等消毒剂对人畜安全无毒、无刺激性的消毒药。
空舍消毒时,先把禽舍打扫干净,一切设备用具冲洗干净,再用2%火碱****喷洒消毒,密闭48小时,确保消毒效果。干燥后,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抗毒威、威力碘等进行第二次消毒。干燥后用甲醛、高锰酸钾(甲醛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 立方米,室温不低于20℃)熏蒸进行第三次消毒。
日常消毒包括一切与家禽接触的物品,均应用消毒液浸泡、喷洒或高锰酸钾熏蒸。
只有通过****认真的消毒工作,才能有效杀死病原微生物,就可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调控鸡舍温度
大家知道蛋鸡最适宜的产蛋温度是13-25℃,特别是当室温低于8℃时,产蛋量明显下降,饲料消耗增加。
初春时节,昼夜温差大,在管理上,仍要注意鸡舍保温,尽量使产蛋鸡舍气温维持13℃以上,同时也要兼顾通风换气。在每天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门窗半个小时左右,以排出有害气体,不要时间过长以防鸡群受寒,以后应根据气温回升情况逐渐地将防寒设施撤去。育成及产蛋鸡的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温度的不稳定给生产造成损失。
3、光照管理
产蛋鸡应每天早5点(5∶30或6∶00)开灯,晚9点(9∶30或10∶00)关灯,使光照时间稳定在16个小时。若用红灯光照效果更佳。光照强度以10勒克斯为宜,即舍内前后左右每3米安装一个25瓦的白炽灯,灯高2.1米,装上灯伞。灯泡应每周擦拭一遍,以保持足够照度。设置可调变压器,使电灯在开关时有渐亮渐暗的过程,减轻对鸡群的应激。同时按装光照时间控制器,使管理更为方便。
4、减轻一切应激因素
应激是万病之源。在养鸡的整个过程中应激频繁发生,一是人为因素,如防疫、断喙、转群、饲料更换等;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如冬春季节气温反复无常、忽冷忽热、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有害气体含量高、开产本身应激等使鸡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生产上尽量采取一些措施减轻应激对鸡群造成的影响,饲养管理程序要规范,饲喂要定时,给水要充足,不可随意更改作业程等,如喂料、捡蛋、清粪等工作混乱,均可导致产蛋量下降,甚至发病。
5、加强免疫
对于初产蛋鸡,虽然120日龄已接种新城疫、禽流感等疫苗,但开产阶段,开产本身产生的强烈应激以及其它不良因素足以造成蛋鸡体液抗体的大幅下降,故150日龄加强鸡新城疫油苗免疫一次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就确保鸡群200日龄左右保持很高的抗体水平,从而可以抵抗外界强毒的侵袭造成产蛋率大幅下降。
对于200日龄之后的蛋鸡,每两个月免疫一次新城疫IV系疫苗每3-4个月免疫一次新城疫油苗。禽流感预防也应从120日龄以后,每隔2-3个月免疫一次。
6、认真观察鸡群
每天认真观察鸡群精神状况、采食情况、粪便状况等,及时将病、弱、残及低产鸡(鸡冠小、脸白、肥胖、瘦小)挑出淘汰,必要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7、 做好预防性投药
疫病预防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预防性投药制度,不仅成本低疗程短,还能明显降低疫病发生率,增加养殖效益。可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泰乐菌素、庆大霉素、甲砜霉素等预防呼吸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用黄芪多糖、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提高免疫效果、预防病毒性疾病等。添加维生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等。
二、合理调整饲料营养水平、充分满足蛋鸡需要,维持鸡群稳产高产
1、产蛋母鸡的发育规律是:40周龄之前体重增长较快,24—40周龄平均每日增重2—4克;此后,增重速度相对平衡并稍有增加。
2、产蛋期管理的目标:若产蛋高峰期体重减轻,则说明蛋鸡体内的贮备动用过多,可能使产蛋率下降,产蛋高峰提前结束,因此产蛋期的管理要求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在产蛋高峰下降前采食量从不减少,二是确保鸡的体重在产蛋期内从不下降。
3、 在设计饲料配方时,要按照母鸡对能量、粗蛋白、氨基酸、钙、磷等的日需要量来计算确切的营养标准。调整营养浓度时应根据产蛋阶段的变化、采食量的变化来进行,其中的重点是把握能量与蛋白两大要素的含量变化。同时还要保证钙、磷和多种维生素的供给。
(1)合理控制能量。蛋鸡产蛋阶段日粮中能量应达到每千克饲料中2650-2750大卡。初春伊始,乍温还寒,饲料中还应适当增加玉米3-5%或2-3%豆油等能量饲料,以增强鸡体抗寒能力。
(2)供足蛋白质
初产期与产蛋高峰期的鸡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来满足其产蛋与增重的需要,所以此阶段应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否则难以满足鸡的营养需要。蛋鸡高峰期饲料中要求粗蛋白含量保持在16-17%。
在产蛋上升阶段,从18周龄起逐步改喂蛋鸡料,当产蛋率达到5%时,粗蛋白调整为14%;产蛋率达50%时,粗蛋白调整为15%;当产蛋率达70%时,粗蛋白调整为16.5%,当产蛋率达高峰时,粗蛋白调整为17%以上。当产蛋率下降时,应逐渐降低营养水平,为抑制产蛋率的下降速度,要在产蛋率下降一周后再换饲料。
饲料调整时,必须掌握的原则是:当产蛋率上升时,要提前一周喂高蛋白饲料,当产蛋率下降时,不要急于调低蛋白质水平,要维持一周再调低,以减慢产蛋率下降的速度。
(3)、供足多种维生素,从开产到高峰期饲料中额外添加1倍量多种维生素。定期在料中额外添加1倍量多种维生素,以适应鸡的产蛋需要和减轻各种应激反应,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4)补充微量元素。还应注意饲料营养全面,—般产蛋期日粮中的含钙量应为3.5%~4.2%,有效磷含量为0.45%~0.5%。当日粮中的钙磷含量均高于营养需要标准时,不仅减少了日粮中其它营养物质的比例,使产蛋率下降,也会因磷的含量过高,影响骨骼对钙的重吸收和血钙的浓度,使蛋鸡的正常产蛋和蛋壳质量均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还应注意饲粮中钙与磷的比例适当,产蛋期的日粮中钙与磷之比应为(5.5—7):1,日粮中的钙磷比过高或过低,对蛋壳质量、产蛋量、蛋重及饲料转化率等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日粮中钙和磷的利用程度还取决于维生素D3的含量,正常水平的维生素D3含量是钙磷在鸡体内的吸收和蛋壳的形成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当维生素D3的供给缺乏时,可使骨骼中的钙、磷沉积减少,产蛋期薄壳蛋和无壳蛋的比例剧增。产蛋母鸡饲料的维生素D3含量为520IU/kg时,即可满足蛋鸡的正常生长、骨骼钙化和产蛋的需要。
锰是影响蛋壳强度、使破蛋率增高的又一种主要因素。尽管在生产过程中,关于锰缺乏的现象较少见,饲料中的锰含量为30~60mg/kg就可满足鸡营养需要,产蛋期不可忽视。 |